开启左侧

Dify获取热榜文章

[复制链接]
admin 发表于 昨天 23:5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首台鸿蒙电脑评测首发:满眼都是鸿蒙,300款应用够了吗?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2025-05-13T23:15:30+08:00终于来了。5 月 8 日上午,华为举办了鸿蒙电脑技术与生态沟通会,雷科技也受邀参加了本次沟通会。会上,华为不仅详细介绍了他们开发了五年的鸿蒙电脑,还预告了将于 5 月 19 日召开首款鸿蒙电脑的新品发布会。**鸿蒙电脑初见:有借鉴设计,更有独到之处**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作为第一款鸿蒙电脑,华为 MateBook Pro 在大体设计上延续了之前 MateBook 的风格,但在细节上发生了不少变化。例如,A 面顶部加入了「HarmonyOS」的 LOGO,C 面除了「HarmonyOS」的贴纸,过去的「Win 键」也换成了鸿蒙标准的「鸿蒙键」,而 Copilot 的位置则是专门的「小艺键」。硬件上,整机轻薄,视觉上很薄,还能单手开合,整机质感不错。硬件大体如此,具体还需等待不久后的发布会,而这场沟通会的重头戏当然还是软件。软件方面,初见鸿蒙电脑确实有很多苹果 macOS 的影子,比如底部居中的 Dock 栏、桌面的万能卡片样式、应用的抽屉界面、顶部的状态栏以及应用的打开和缩小动画等。不过,鸿蒙电脑还是有不少独到之处,如鸿蒙特有的光场视效,界面设计也与鸿蒙平板、鸿蒙手机更加统一,给人一种“一眼鸿蒙”的感觉。交互设计更是鸿蒙电脑的重点,不仅能跑满更流畅的 120 Hz,甚至在使用鼠标、触控板或触屏进行交互时,会有不同反馈。例如,用鼠标滑动不会出现反弹的动效,而是追求操作的精确性。此外,鸿蒙电脑的手势交互也略有不同,三指上滑触摸板清屏,三指上滑悬停进入多任务界面,整体交互非常流畅,但细节上可能还需要继续打磨。**第三方软件生态,才是鸿蒙电脑的最大难关**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做一套操作系统的难度,远远比不上打造一个成功的操作系统生态。而关于软件生态的讨论无疑是争论最大的一部分,也是很多人最担忧的。华为在沟通会上宣布,已有超过 300 款融合生态应用完成了适配,还有超过 2000 款融合生态应用正在加速适配,同时还有 TOP 150+专属电脑生态应用加速适配。这里的「专属电脑生态应用」,应当是指中望 CAD、浩辰 CAD 等电脑专业应用。在现场上手中,我们也有在华为 MateBook Pro 上看见这些应用。除此之外,还有大量普通消费者更为熟知的第三方应用,如 WPS、钉钉、飞书、美图秀秀、剪映、万兴喵影等,都完成了电脑端的适配。按照华为的说法,目前已适配的生态足以「满足基础办公及核心场景」需求。从公布的阵容来看,这个描述其实还挺客观。不过会上适配名单中的 QQ,实际并未在 MateBook Pro 的应用市场中找到,还有微信的暂时缺失,可能也有影响相当一部分人的基础办公体验。考虑到在手机、平板上的情况,这两款腾讯系超级应用基本可以确定会适配鸿蒙电脑,只是时间表稍不确定。但也必须说,目前的第三方应用阵容还远远不够,很多使用频率低但必要的应用还缺少,包括现有适配应用的适配程度也不一。**一次伟大的起点,一次关键的试炼**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从沟通会现场走出来,再到实际上手,我最大的感受其实不是某一项功能或者设计,而是鸿蒙电脑真的来了。它不再只是我们讨论中的传闻,而是一台可以打开、可以操作、可以跑软件的实体产品。而这一刻的意义,远不止于华为推出了又一款笔记本电脑,而是鸿蒙操作系统在走出手机、平板、手表、车机之后,终于站上了最复杂、最成熟、也最难啃的一块计算平台——电脑。正如华为终端 BG 平板与 PC 产品线总裁朱懂东在沟通会上所讲,这一步意味着:**「华为终端全面进入鸿蒙时代。」**从目前的上手来看,华为已经完成了系统层面的搭建和完善,应用生态的适配也初具雏形,界面风格与交互逻辑都有明确设计语言,甚至在互联、安全体验这些系统独有的「长板」上,开始显露差异化优势。问题当然也有,距离满足大众的期待可能还有一定的路要走。而对我来说,这台鸿蒙电脑的意义也许不在于它能不能立刻替代 Windows,而在于它确实迈出了那关键的一步。所以你问我,这次上手体验满不满足?我会说:满足。它让我看见了一个方向,一种全新的可能。而接下来,就看鸿蒙电脑能不能真的走进更多人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去了。==============DeepSeek爆火100天,大厂又找回初心了-36氪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2025-05-13编者按:自1月20日DeepSeek R1爆火以来,过去100天的大模型世界中,DeepSeek成了当之无愧的顶流明星。DeepSeek不仅展现了中国AI的力量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AI发展的方向。值此之际,字母榜&直面AI特推出“DeepSeek爆火100天”专题报道。即将到来的DeepSeek R2模型,究竟会不会再给大模型行业带来一次冲击,还不好说,但可以肯定的是,DeepSeek R1问世的100天来,中国AI领域原本正常的竞争节奏已经被彻底重构了。自1月20日DeepSeek R1发布至今,仅仅用时3个多月时间,DeepSeek就创造了业界神话,截至3月份,QuestMobile数据显示,其同名APP以超1.9亿月活成为国内用户量最大的AI原生应用。DeepSeek用户规模的瞬间爆发,让科技大厂首次正视AI to C的可能性。腾讯、百度,开始全量接入DeepSeek。在DeepSeek流量助攻之下,腾讯元宝一度超越豆包,登顶苹果免费应用下载榜第一。抵住接入DeepSeek诱惑的阿里和字节,则一个选择靠自研模型加码C端,并尝试对通义APP投流,一个选择更紧密联动抖音和豆包,尝试进一步做大规模效应。不过,随着DeepSeek热潮减弱,站在100天节点回看,科技大厂的竞争态势又有了重回原点的迹象:豆包重新回到AI原生应用下载量第一的位置,元宝后继乏力,跌出前20名开外,阿里对C端的重视暂未有更大动作出炉,百度则依然坚持不投流,继续缓慢发展。尽管C端应用下载量排名在过去100天内几易其主,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,那就是一众科技大厂都成了DeepSeek现象下的最大红利受益对象,且不管它们在主力C端应用上接还是没接DeepSeek。一方面,DeepSeek爆火,带动资本市场将目光重新投向国内科技大厂,并由此迎来一波新的价值重估机遇;另一方面,DeepSeek冲击之下,曾经的“AI六小虎”几乎再无融资进展传出(唯一例外是智谱),也让外界再次意识到这场大模型之战,已经进入到巨头游戏阶段。犹如一面镜子的DeepSeek,不仅让外界看清了这场AI大战新阶段的比拼要素,也让科技大厂看清了各自的重心所在:字节继续做大豆包规模,阿里追求开源模型的领先地位,腾讯则显露出持续激活微信流量导流AI的新策略。DeepSeek的意外崛起,让外界看到了AI助手跑通规模效应的可能性,没有一家大厂敢冒着丢失先发优势的风险,继续等待下去。科技大厂,第一次展开了对AI助手的全方位竞争。这场新竞争中,腾讯成了最激进的一家。在一众自研大模型厂商中,腾讯是首家将DeepSeek接入自家C端主力产品的公司。在此之前,一众科技大厂更多选择的是,仅在自家云服务平台上接入DeepSeek模型,供外部开发者调用,刻意避开了在C端跟自家AI助手产品打擂台的情况。除了绑定DeepSeek流量密码之外,腾讯元宝还多管齐下,不仅得到了微信、QQ等腾讯系产品的导流,还超越豆包、Kimi们,成为新晋投流王。AppGrowing数据显示,2025年1月1日-3月13日,元宝、Kimi、豆包的投放金额分别是7.1亿元、1.5亿元、0.9亿元,变化主要发生在接入DeepSeek之后的2月份以后。面对已经落后豆包、文小言的现状,剑走偏锋的腾讯,一手靠着外溢的DeepSeek流量,一手靠着不计成本的投流,短时间内便为元宝聚拢起了大批用户,从而成为DeepSeek流量红利的最大受益者:2月13日,作为首家在C端主力产品中接入DeepSeek R1满血版的元宝,一度趁着DeepSeek东风崛起,到3月3日,便力压DeepSeek和豆包,首度登顶国内苹果免费应用下载榜。随后,百度也在自家C端主力应用百度APP和文小言中接入了DeepSeek。但作为第二家选择接入DeepSeek的科技大厂,百度吃到的DeepSeek红利,就远不如腾讯了。QuestMobile数据显示,截至3月份,文小言月活用户为887万。对比去年12月份的1224万,文小言月活用户量不增反降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也跟百度坚持不投流有关。在一众科技大厂中,只有阿里和字节抵御住了DeepSeek的红利诱惑:除了在自家B端和小众C端应用上接入DeepSeek之外,无论抖音、豆包,还是淘宝、通义以及夸克,都始终没有跟进接入DeepSeek。这跟两家公司在AI策略的打法直接相关。在DeepSeek爆火之前,字节旗下AI助手豆包,已成为中国月活用户数最多的AI对话应用。DeepSeek爆火之后,字节CEO梁汝波给团队下定的2025年目标,其中之一便是要求团队加强规模效应,且不是通过接入DeepSeek的方式。为此,豆包也开始了紧急的模型功能上新之路:2月25日小范围测试自研的深度思考型推理模型,3月18日全量上线深度思考功能。在深度思考功能上对齐DeepSeek之外,豆包还持续扩大与抖音内容生态的联动,以增强用户粘性,并作为对抗腾讯元宝+DeepSeek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。最新的动作是,字节扩大了抖音消息列表中植入豆包作为联系人的内测范围,引导更多抖音用户下载或使用豆包APP。在此之前,豆包已经支持在生成答案中向用户提供抖音短视频特色内容,并在3月中旬内测了一项新功能,即在原有的对话内容下面,用户继续上滑屏幕,会出现基于用户兴趣和对话推荐的内容流,堪比在豆包内再造了一个微缩版“抖音”。不同于字节对规模效应的优先追求,阿里则更在意模型性能的比拼,在追求AGI的长期主义之下,不在意一城一地的流量得失。尽管根据AppGrowing数据,从2月底开始,通义千问逐渐加大广告端投入,但阿里的整体投流预算依然有限。这也能从直观的月活用户变化上略窥一二。QuestMobile数据显示,截至3月份,通义月活用户382万。作为对比,去年12月,通义为291万,月活用户数增长幅度远不及元宝、豆包。在近期接受“晚点对话”采访时,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外界调侃阿里是大模型领域的“汪峰”时,阿里云CTO、通义实验室负责人周靖人回应道,“某一天的流量其实没那么重要。”不管接还是不接DeepSeek,大厂都成了DeepSeek现象之下的最终大赢家。进入2025年以来,随着AI初创公司DeepSeek爆火,在其推动下,中国科技股迎来反弹,资本市场也重新审视起科技大厂的AI价值。年初至今,港股市场,阿里股价涨了47%,腾讯涨了19%,百度涨了3%。暂未上市的字节,股指也重回高位。2月底,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,字节估值已经突破4000亿美元,至少三家主要投资者对该公司进行了重新评估,其中包括软银、富达投资和普信集团等。字节AI业务“豆包”的成长潜力,是投资机构愿意推高字节估值的重要因素。科技大厂在AI新机遇下的另一重利好因素,则来自苹果AI的合作大单。外媒The Information最新爆料中,国行版苹果AI的合作名单中,新增了阿里的身影。在此之前,这份名单中相继出现过百度、腾讯、字节的名字。之所以苹果AI的绯闻对象,几乎清一色的大厂,就连爆火的DeepSeek都难以入围,是因为苹果对服务稳定性的要求,使得一般AI公司很难支持像苹果这样的大客户所需的人力和经验。The Information揭秘道,苹果的目标是找到一家能够基于中国用户的个人数据,理解其请求的中国合作伙伴。值此前提下,科技大厂无疑是苹果最理想的AI合作对象。更重要的是,DeepSeek的竞争压力之下,外界也借此看清了当下大模型竞争的资本游戏本质。1月份,“AI六小虎”之一的零一万物正式调整策略,成为首家放弃追求AGI的大模型厂商,李开复一手组建起来的预训练人才队伍,被阿里接管。面对DeepSeek的冲击,李开复在3月的一场采访中说道,中美两国超大模型的预训练都在逐渐寡头化,并预测中国大模型领域未来的格局将会收敛至DeepSeek、阿里巴巴、字节跳动三家。现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验证着李开复“寡头化”的论断。DeepSeek R1发布以后,整个大模型领域的更新,几乎成了大厂的独角戏,包括字节、腾讯、阿里、百度都相继发布了新模型,但AI 初创公司们却几乎不再在模型更新上较劲。更大的压力还体现在融资上。进入2025年后,国外OpenAI、xAI和Anthropic等相继完成和即将完成数十亿、乃至百亿美元的新融资,作为对照,国内“AI六小虎”几乎再无新的融资消息传出(智谱成了唯一的例外)。DeepSeek并没有改变大模型领域对算力需求的追逐,只不过竞争的玩家进一步收缩到了科技大厂范畴。但大厂对DeepSeek的热情也开始消退。激进如腾讯,也不再追求更靠前的下载排名。最新情况是,截至5月8日,中国区苹果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上,豆包再次超越DeepSeek,位列第一,紧随其后的DeepSeek被挤到了第五的位置,腾讯元宝则滑落到了第25名。下载量排名的更迭,足以说明一个道理:AI应用之战,DeepSeek只能救一时之急,却无法成为敲定胜局的那颗银子弹。毕竟,在当前的免费策略之下,普通用户对大模型产品尚未产生忠诚度,用户心智被体验优劣所左右。随着各家AI应用中都相继加入深度思考功能所带来的思维链展示,用户对接入DeepSeek类产品的好奇心开始有所消退,这些因好奇而来的试用型用户,留存率往往较低。更大的消退,出现在模型上。在接入DeepSeek的同时,科技大厂也在着手研发自有模型,开始一步步疏离DeepSeek。甚至,有的科技大厂已经开始转过头来吐槽DeepSeek,来为自家模型站台了。近期对外演讲中,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便点名DeepSeek,称其在能力上还不能理解和生成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多媒体内容,且幻觉率高外,使用DeepSeek更大的问题还有慢和贵,“中国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大模型API调用价格都比DeepSeek满血版要低,而且速度也更快。”李彦宏之前的字节,以及之后的阿里,在其推出的新模型中,都主打性价比优势。但只靠性价比显然还不足以打开市场。DeepSeek之所以能够出圈,除了低成本之外,其重要前提之一是模型能力有了创新,首次向外界免费展示了思维链的奇妙存在。奥特曼在点评DeepSeek爆火现象时也认为,模型的能力并不是真正让DeepSeek获得病毒式传播的关键,关键在于DeepSeek免费开放了OpenAI隐藏起来的思维链。但环顾当下的一众新模型产品,除了在各项数据上比肩或者赶超DeepSeek,乃至OpenAI之外,它们尚未在产品体验和功能上有创新之举。为了追求如DeepSeek一般的创新突破,科技大厂在推出自研新模型之余,开始从组织和人才两方面的调整布局中寻求契机。字节挖来谷歌DeepMind研究副总裁吴永辉,并在近期进一步扩大Seed部门统辖范围,同时针对大模型人才,发起Top Seed计划;阿里招揽全球顶尖AI科学家许主洪,召回前钉钉创始人陈航,并继续执行A Star和Al Clouder人才项目,推出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,用于建设云和AI 硬件基础设施的大手笔;腾讯发起针对AI顶级人才的 “青云计划”,并在近期成立了两个新部门:大语言模型部和多模态模型部,分别负责探索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的前沿技术。如果说过去几年的大模型混战中,科技大厂还是鼻子眉毛一把抓,现在,有了DeepSeek这个参照物,它们逐步找到了各自的主攻方向:字节继续沿着做大豆包的路径前进,阿里力保自己在开源模型领域的领先位置,腾讯则显露出依赖微信抢占AI应用入口的新势头。不过,当前科技大厂的AI竞争节奏还面临一个新变数的冲击——DeepSeek R2。随着R2模型发布在即,它不仅对DeepSeek是一大考验,对科技大厂也是。==============突发,特朗普拟废除AI芯片出口三级限制-36氪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2025-05-13T23:30:03+08:00特朗普撤销拜登AI芯片出口限制,推简规巩固美国领导地位**【新导读】外媒称,特朗普政府将撤销拜登时代《AI扩散框架》,取消AI芯片出口「三档」限制,并将提出简版规则,巩固美国AI创新地位。**当地时间5月7日,美商务部证实,特朗普政府将撤销并重写拜登任期末敲定的《人工智能扩散框架》(FAID)。这套原定5月15日生效的出口管制,把全球分成**「三档」**,严格限制先进AI芯片的流向。特朗普团队批评其「过于繁琐、阻碍创新」,拟以「更简单的全球许可体系」取代,并通过政府间协议执行。「这个规则将释放美国的创新力并确保美国在 AI 领域的主导地位」,商务部发言人如此解释新体系的优势。受消息提振,英伟达一度上涨 3%,AMD 也小幅走高,上涨近2%。**拜登版「三档」规则**-------------《人工智能扩散框架》在1月发布,即前总统拜登政府结束前一周。该芯片限制规定被称为「人类史上首个全球AI出口管制规则」。拜登版的《人工智能扩散框架》有三档分类(点击查看详细分类):*   Tier 1的美国少数盟友,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取美国芯片*   Tier 2的国家和地区,将面临以国为单位的总算力限制*   Tier 3的国家和地区,数据中心将被全面禁止进口芯片**拜登政府称这样做的目标是**:在全球层面锁住最先进计算能力,防范对手军用化,并持续保持美国在AI研发与芯片设计的领先地位。据商务部发言人称,官员们「不喜欢分级制度」,并表示该规则「无法执行」。发言人没有提供新规则的时间表,并表示关于最佳行动方案的讨论仍在进行中。目前,距离拜登原定的生效日期,仅剩一周的时间。拜登政府这个规定,曾遭到英伟达和半导体行业协会的强烈反对。上周,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华盛顿与美国议员会面后表示,他希望特朗普政府修改与美国出口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法规,以便企业能够把握机遇。**特朗普版「更简单」**-------------彭博称,预计最早在周四(当地时间),美商务部会宣布废除AI扩散规则。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一位发言人表示:拜登政府的这一套分级制度无法执行,既官僚又低效,会阻碍美国的创新。我们将用一个更简单的办法,确保美国AI领域的统治地位。路透上周报道,特朗普政府官员正在考虑放弃该规则中的分级访问方式,转而采用一种全球许可制度。分析师表示,虽特朗普不执行AI扩散规则的计划,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暂时喘气的机会,但其他管控措施也会随之而来。英伟达在一封电子邮件中称,「随着《AI 扩散规则》撤回,美国将获得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的世代机遇,创造高新就业岗位,建设美国自主供应基础设施」。未来数月,特朗普政府能否达成双边芯片协议至关重要。这类协议谈判可能面临艰巨的挑战,并衍生出数十项企业必须遵守的独立政策条款。参考资料:https://www.reuters.com/business ... edded-checkout=true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[“新智元”](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bEx0kVX6o4q5oNMgRqws5w),编辑:定慧 桃子 ,36氪经授权发布。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==============全球首个,最接近原版DeepSeek开源复现来了,R1四个月狂飙26倍-36氪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2025-05-13**【导读】近日,来自SGLang、英伟达等机构的联合团队发了一篇万字技术报告:短短4个月,他们就让DeepSeek-R1在H100上的性能提升了26倍,吞吐量已非常接近DeepSeek官博数据!**DeepSeek的含金量还在上升。就在最近,Hugging Face联创、首席科学家Thomas Wolf表示——DeepSeek的出现,是开源AI领域的ChatGPT时刻!用他的话说,「正如ChatGPT让全世界认识到AI的存在,DeepSeek则让全世界意识到,原来还有着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源社区。」DeepSeek-R1的性能已经媲美甚至超越美国最顶尖的闭源AI模型,对于全球AI圈来说,这件事的意义都极其深远。与此同时,来自SGLang、英伟达等机构的数十人联合团队,也在DeepSeek上整了个大活。在短短4个月内,他们利用最新的SGLang推理优化,直接让DeepSeek-R1在H100上的性能提升了26倍!团队发布了长篇博文,详细展示了这一过程。**在96块H100 GPU上优化部署DeepSeek**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要知道,DeepSeek模型因为庞大的参数,以及多头潜注意力(MLA)和专家混合机制(MoE)等独特架构,如果想要大规模部署,就必须使用更先进的系统。为此,团队先是对SGLang进行了全面升级,完整支持了PD分离、大规模EP、DeepEP、DeepGEMM及EPLB等功能。然后凭借这些新特性,成功地在12个节点共96块GPU的集群上,复现了DeepSeek的推理系统。最终,在处理2000个token的输入序列时,实现了每个节点每秒52.3k输入token和22.3k输出token的吞吐量。团队表示,这应该是首个吞吐量接近DeepSeek官方数据的开源实现。在本地环境下部署此方案,成本可降至0.20美元/1M输出token,约为DeepSeek Chat API官方定价的五分之一。相较于使用相同资源的原始张量并行策略,此优化方案可将输出吞吐量提升高达5倍。接下来,团队深入探讨了他们的并行设计、优化方法以及最终成果。==============中国汽车,开始「量产博世」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2025-05-132025年的上海车展,没有了往日的「喧嚣」。回顾一年前的北京车展,更像是一个show场。当时,最引人注目的是雷军和周鸿祎。他们不仅去到友商展台「串门」,成为了媒体和公众争相追逐的焦点。甚至带动了原本内敛和低调的车企大佬,纷纷走出展台,与友商同框。一时间,「大佬同框」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。但今年流量潮水褪去,车展开始回归技术和产品。今年的上海车展,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,那些原本位居幕后的零部件供应商们,越来越多地和车企打成一片,甚至有一种「反客为主」的态势。我们看到,华为智能、宁德时代、地平线、Momenta、小马智行等供应商,都以独立展商的身份亮相,成为展会现场新的关注点。供应商从幕后走到台前-------------------车展不仅是各大厂商新品发售的战场,也是汽车行业发展状况的缩影。逛完今年的上海车展,可以看出大家这几年都在吆喝的「内卷」现象。在上海车展的前两天,就有193场有关新战略、新车型、新技术的发布会。各大车企,在设计、硬件配置、智能化体验的比拼,真是「神仙打架」。另一个显著变化是,供应商走到台前——它们正从i人变成e人。最直观的数据是,2025年上海车展整车展馆内的供应链展位数量,从2023年的12家跃升至2025年的23家,几乎翻了一番。单独的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面积,从2023年的3万平方米增加到10万平方米,增长了两倍。其中,华为系在这次车展有两个展区:除了5.2馆的鸿蒙智行,带来了尊界S800、问界M8和25款问界M9等新车。6.1馆则将带来了华为充电/电驱和乾崙智能技术解决方案,设立一块面积可观的展位;宁德时代的展台紧靠着小米,它带来了充电峰值达到12C,兼具800公里纯电续航的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,能在-40℃的极寒环境运行的钠电池,以及灵活搭配不同电芯的骁遥双核电池。与此同时,地平线展台在奥迪附近,它推出了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——地平线HSD,是国内首个自研软硬一体、可量产落地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;Momenta除了带来了辅助驾驶方案,还展示了面向L4级自动驾驶的MSD(Momenta Self-Driving)系统,该方案已在国内5个城市完成超过50万公里的影子模式验证。除了单独的展台,供应商也不再满足于幕后支持,他们开始频繁地现身新车发布会并登台互动。上海车展期间,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与华为常务董事、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两次拥抱,共同为上汽与华为共同打造的全新品牌「尚界」站台;AUDI品牌的首款车——E5 Sportback首秀时,Momenta CEO曹旭东受邀上台演讲。车展期间,Momenta还一口气宣布了与通用别克、一汽丰田、本田中国、凯迪拉克、上汽奥迪、智己六大品牌的深入战略合作。这些背后,是中国智能技术提供方,与中国汽车公司,组成了汽车界的「Wintel」。谁能定义下一代汽车?-----------------这些主流供应商从幕后走到前台,并不只是展示空间的变化,而是汽车产业一场深刻变革的显现。一方面表现在供应商地位提升与话语权增强。传统燃油车供应链体系是一个森严的金字塔体系,整车厂是汽车供应链毫无疑问的「链主」。然后通过一级供应商(Tier 1)、二级供应商(Tier 2)乃至更下层供应商(Tier 3等)层层分包,构建起庞大而固定的供应链体系。然而,伴随汽车产业向智能化、电动化加速转型,动力电池、芯片、智能驾驶等新供应商的加入,产业链转向了网状结构。其中,一级供应商原本是产业链中最具话语权的供应商,受到的冲击和挑战也最大。原来不起眼的芯片、动力电池供应商,已经直接跳过一级供应商走到台前,与整车企业直接合作。所以,你可以看到,这次走到前台的供应商,他们提供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「零部件」,而是核心技术、平台或解决方案。比如,宁德时代的电池直接决定了电动车的续航和性能;华为、地平线、Momenta的辅助驾驶方案,则直接影响了汽车的智能化水平。而且他们还有个共同点,技术门槛高,对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的影响比较大,所以他们已经不再是车企的附属,而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。另一方面,喊了多年的「软件定义汽车」,正在成为现实。这次走到台前的供应商,很多是软件和芯片公司,比如华为、地平线、Momenta。在智能化开始加速的当下,功能迭代、体验提升,更多地是依靠软件和算力,智能汽车也正在走智能手机曾经走过的路。同时,中国市场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。最初它是全球最大的潜力市场,接着成为最大、最赚钱和最具成本及效率的市场演进。而现在,它成为了全球车企加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「健身房」——一个必须快速迭代、供应链有韧性的竞技场。接下来,能否更快地把中国纳入全球研发体系,将是决定跨国车企未来10年、20年竞争力的关键。目前,几乎所有合资车企都在喊「在中国,为中国」,博世、采埃孚、安波福等海外供应商也在加速本土化。比如这次安波福推出多款100%的本土化智能汽车解决方案。基于中国本土芯片的跨域融合解决方案,深度集成了智能座舱系统、L2+ADAS、自动化泊车功能以及车身控制系统,有效缩减成本、简化了设计与验证流程。目前来看,供应商特别是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,从幕后走到台前,是汽车产业转向智能化的必然。曾经毋庸置疑的「链主」——车企的核心价值正在向那些掌握电动化、智能化关键技术的供应商倾斜。因此,未来的汽车竞争,已远不止于品牌之间的单维较量,而是一场多维度的综合博弈:既是对核心供应链的掌握,也在于对关键技术生态的选择。谁能在新价值链中占据关键位置,谁就能拿到通向未来的钥匙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注0

粉丝0

帖子64

发布主题
阅读排行更多+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© 2001-2013 Discuz Team.( 京ICP备17022993号-3 )